说来也巧,就在文成料理完吐蕃求和事,将最后一封相关奏疏报回京城的当日,刘仁轨也自辽东回到了长安。</p>
得知这个消息,王神玉就直接找到尚书省署衙来,对姜沃道:"既如此,你今日便可回中书省来了。"</p>
好好一个中书省宰相,总借调外部算怎么回事?</p>
其实自打裴行俭从突厥回来,王神玉就去跟天后申请来着,让小裴自己干吧,他没问题的!</p>
结果被驳回了:毕竟战时,比起中书省,还是下辖六部的尚书省公务繁多,需要两位宰相通力合作。</p>
天后一言做出决断,依旧把姜沃留在了尚书省。裴行俭大大松口气,王神玉郁郁而归。</p>
但这会子,刘仁轨也回来了,可再不能借调了!</p>
裴行俭还在旁试图挽留一下道:"刘相刚回来,总得歇两日......"</p>
王神玉摆手打断:"我便不如姜相般能掐会算,卦万里之外事。但刘仁轨的举动,我还是能猜到的--待明日面圣回过辽东事后,他必然会直接过署衙来,当即开始料理公务。"</p>
王神玉曾私下跟姜沃吐槽道:他怀疑刘仁轨夜里都睁着眼,曹操是好'梦中杀人',刘仁轨可能是好'梦中写公文'。</p>
裴行俭听王神玉如此说,也语塞了:不得不说,很有道理。</p>
而姜沃一贯喜欢坐在窗边的,此时边望向庭院中边笑道:"不用等到明日了。"</p>
只见院门口出现了一道紫袍身影,走的那叫一个虎虎生风长驱直入,正是自辽东归来的刘仁轨!</p>
王神玉和裴行俭闻言也立刻集合到窗口看--</p>
以至于刘仁轨走到台阶下,就注意到大唐的三个宰相,像是三只蹲在窗口等人回家的猫一样,一起好奇地盯着他,还对他招手表示欢迎。</p>
刘仁轨不由止步,先是忍不住露出笑意,之后又很快肃容。</p>
他迅速拿出尚书左仆射的气势挨个点名,然后发出灵魂拷问:"明明是多事之秋,你们怎么都闲着在窗口看风景?"</p>
可见觉悟还是不够到位,公务还是不够繁忙啊。</p>
听刘相如此说,窗口处的三道人影登时作鸟兽散。</p>
刘仁轨进门后,就迫不及待抓住几位(来不及溜走的)同僚,问起这大半年来,大唐与吐蕃战事的详情,以及这一个多月来的和谈进展。</p>
姜沃默默给他数着,果然是武将哎,肺活量真好,刘相接连抛出几十个问题,中间都没换几口气。</p>
问完后,刘仁轨就炯炯有神盯着眼前三人,等他们回答。说来,要是时间能倒退,或是人有前后眼,刘仁轨想:他当时一定不会跟裴行俭争什么去平定东夷!这一漂洋过海,错过了太多!</p>
他为宰辅,哪怕在海外,朝中大事当然也会传信与他。</p>
但远隔重洋,刘仁轨能看到的文书到底有限,加之吐蕃的战事又一波三折,后期更是吐蕃内乱到群魔乱舞,令人瞠目。</p>
长安城这边能得到吐蕃的实况详细转播,尚且觉得震惊。何况刘仁轨那边只能收到些简报。</p>
他就仿佛只看了一篇摘要,却看不到详细正文的人一般,实在是抓心挠肝。因此才回来第一日,回家换了朝服,就直奔皇城来了。</p>
裴行俭刚要按照刘相的问题,一一汇报吐蕃事宜,就被王神玉打断:"守约,先别告诉他。"</p>
刘仁轨震惊:"王相这是何意?!"</p>
面对刘仁轨的不满,王神玉依旧风雅从容,摇头道:"刘相,看你这个人啊。急,又急。"</p>
为怕好容易回来的刘相被王神玉气出毛病来,姜沃连忙把话接过来,她倒是知道王神玉的心思--</p>
姜沃解释的语速都比以往快了一点:"刘相欲知西域战事详情,我们也想知道辽东之事具体如何。与其就站在这说,不如再叫上辛侍中去议事堂,咱们一起把这大半年来,东西两边的战事从头到尾复盘理顺一遍如何?"</p>
随着姜沃话音落下,王神玉满意点头:"知我者,姜相也。"</p>
确实已大半年未有,三省宰辅能聚齐的议事会了。</p>
然后催促道:"那快点叫人去门下省请辛侍中。"</p>
议事厅内有一张硕大的圆桌一一倒不是为了彰显宰相们的身份才用如此大桌,而是寻常圆桌堆不开那么些公文。</p>
几位宰相身后侧,还各坐了一个侍郎,专门整理今日的会议记录。姜沃稍微回头,就能看到坐在自己身后的刘祎之磨了满满一砚台墨。</p>
议事会前,还有一个小插曲。</p>
刘仁轨见辛侍中拿起一封公文前,先非常珍惜取出一方扁扁的木匣,然后拿出了一个从未见过的东西架在了自己鼻梁上。</p>
再转头,见王神玉和裴行俭也有,越发好奇。</p>
"这是花镜,戴上方便看书写字的。"姜沃在旁笑着解释道:"若非这镜子需要本人去试戴到最合适的,我早就给刘相寄过去了。"</p>
虽说没有真正的'验光仪',可以测量标准的近视和散光度数,磨出相应的凹透镜片来。</p>
但好在,花镜不需要特别精准的度数。</p>
姜沃对照着系统内的书看过去一一人五十岁左右就可以带一百度花镜了,年龄每长十岁,还可以依次加个一百度。</p>
花镜最后的选定,主要是以个人试戴的感觉为主。毕竟每个人看近物的习惯距离也不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