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授太史令(从矿灯到火药(含19万营...)(1 / 2)

姜沃从廊下一路走来,一个人也未见到,只有滋滋蝉鸣伴随她的脚步。</p>

六月暑热,她只从太史局前院走到袁天罡的屋门口,就闷热的难受。</p>

怪道二凤皇帝这种常头疼、风热的人,夏天没法住在这太极宫里。</p>

只是今年,皇帝没有去九成宫避暑,同时,也没留在宫里。</p>

且不光皇帝在亲征高句丽的前线,连太子都已随军东征,不在长安——此事现在看来已成事实,但在今岁贞观十九年初,皇帝刚刚下这个决定的时候,反对的奏章雪花样飞进立政殿,险些没把皇帝给淹没了。</p>

朝臣们太过震惊,震惊到一时不知道该集火反对哪一条:究竟是皇帝万金之躯御驾亲征更欠妥?还是皇帝亲征居然带上太子更欠妥?</p>

说句大逆不道但是很该考虑的话:那可是战场,瞬息万变刀剑无眼!万一出了什么事,皇帝和太子都交代在高句丽,那一国怎么办?!</p>

以褚遂良为首的朝臣们苦劝不止,甚至大有长跪不起之态,然而皇帝这回‘郎心似铁’,毫不被谏言动摇:就要亲征,还就要带上太子!</p>

毕竟……皇帝在心里算了算自己的年纪,这应当是他最后一次机会,能够手把手教太子怎么打仗了。</p>

而且东征高句丽这一仗,是教学最丰富的一仗:这回皇帝不但调动了北方各地的府兵,还调动了契丹、奚等外邦部落骑兵。同时,早在一年前,他就在命人造运粮船、战船,各备了千艘有余——是多方面布局,最后水陆并进,直奔辽东!</p>

从大方向说,可谓是陆战、水战、甚至于外邦协同作战具备。</p>

往小里说,每一支队伍的安排:具体到每一路军的骑兵、步兵、弓/弩手、哨兵、刀盾手的兵种排布也都是学问。</p>

更别提还有征兵、军需、钱粮等后勤的安排。</p>

他已经手把手教了太子两年的理政,现在,他要再亲自教一教他的战事了。</p>

当皇帝,尤其是二凤皇帝这种帝王,决定了要做什么后,群臣的反对,实在也是无可奈何了。</p>

况且皇帝最后也算是妥协了一些:他答应朝臣们,哪怕太子随军东征,也不会去太前线,他会把太子留在定州,主监军需后勤事。</p>

至于长安这个最后方,则由房玄龄坐镇,其余重臣,诸如长孙无忌、唐俭、褚遂良、刘洎等全部随军东征,简直是搬了半个朝廷去定州。</p>

贞观十九年二月,皇帝与太子自长安开拔,大军东征。</p>

姜沃叩了三下门,袁天罡的声音平稳传出来:“进来吧。”</p>

见弟子进门,他把用井水浸过的凉茶往前推了推:“大中午的过来,是东边有信回来了?”</p>

姜沃点头,把刚拿到还未拆封的信函递给袁天罡。</p>

“圣人已经过了卑沙、兵临辽东城下了。”</p>

辽东城,正是当年隋炀帝久攻不下之地。</p>

而卑沙,姜沃把舆图跟她记忆里的现代地图对照想一下,应当是辽宁大连一带。</p>

这是李淳风的信,从遥远的高句丽前线,随着大军的情报一起送回长安来。长安城中为了此次大战,专门成立的分函处,今日中午将李淳风的信分到太史局来。</p>

姜沃就立刻拿来给袁天罡了。</p>

这回皇帝东征,李淳风也奉命随军同行。</p>

不过,不是因为占卜术,而是因为火药,二凤皇帝要随身携带一个火药专家——</p>

在此之前的贞观十八年,姜沃终于攒够了权力之筹,一键购买了那本《古之燔石记——顺应时代的安全化煤石烧制、火药制备》。</p>

但事情的起初,却并不是火药,而是一盏小小的矿灯。</p>

*</p>

去岁,贞观十八年夏日,九成宫。</p>

吴王李恪虽离京,但京中关于太子之位的流言,其实并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情形。</p>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缘故就是:太子之前的封地并州,突然接连发生了好几起爆矿之事,矿工伤亡不下数百人。</p>

并州,是多煤矿、铜矿、铁矿的富庶之地。</p>

按照唐律,矿产可私人开采,官中收税——但这私人,当然也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就可以。比如这并州,既然原先是晋王的地盘,这矿产当然也大头是晋王的,剩下的一小半里大头又是英国公的。</p>

皇帝疼爱幼子,原本将并州给幼子就是希望他过得富裕舒坦。对于矿产归属于晋王,皇帝都是许可的。</p>

从前也无事,偏生就在贞观十八年,晋王被立太子一年后,并州接连发生了三四次炸矿事。</p>

李治便到太史局请她算一算,是新开的矿日子不佳,所以风水不利,还是……人为。</p>

有人故意行此事来诬太子无德,以至于有矿塌地动的恶兆。</p>

李治难得蹙眉:“姜太史丞这里算着,我也已经请英国公派亲卫回并州去查此事了——若是天灾也罢,需得好好生抚恤矿工的家人,多与些钱财令他们安度余生才是。”</p>

毕竟矿工多是青壮年男人,还常是一家子父子兄弟搭伙来做工,一旦矿中出事,家小很难度日。</p>

李治脸色发寒:“但若是人祸,我便只好请人去填矿偿命了!”</p>

*</p>

不过姜沃的卦象和李勣的亲卫传回来的消息,结果都是一样的:是意外。</p>

李治郁闷愁苦了:他才做了太子就有此恶兆——开矿坍塌不是罕见事,但一年内塌了三处矿,而且都发生在他的并州,难道真是天意?</p>

姜沃见他愁闷,忽然想起一事:“敢问太子,这三处骤然炸了的矿,是什么矿?”</p>

李治还真是被问的一怔。</p>

家里矿太多就是这点不好,他握着的铜铁金银矿都有,乍一问还有点怔。好在他记性甚佳,很快就想起来了。</p>

“是……都是煤矿。”</p>

姜沃立刻就懂了:这确实不是人为,这是哪怕在现代施工,若是行为不当,都会产生的瓦斯爆炸!</p>

且说,姜沃是到大唐来之后,才分的清楚,什么是煤、什么是炭。</p>

来自现代社会,不但让她有些五谷不分,对于‘煤、炭、矿石’这些,更是只有模糊的概念。她见到的只是工业的产品,而非这些最原始的矿石。</p>

蜂窝煤都是她小时候见过的最原始取暖之物了,还是从老家见到的。当时她站在一旁想研究下神奇的‘夹蜂窝煤生炉子’,都被妈妈抱走了。</p>

直到到了大唐,过起了‘烧炭’的日子,才知道煤炭的区别。</p>

粗略来说,所谓‘炭’,就是用木材烧制成的,有些还要再添加竹粉等烧制,才能烧出好炭,不似直接烧木头那般起烟,上好的炭,便是没有浓烟呛人。</p>

也就是说,要炭就总要伐木的。</p>

怪道曾经关中也是沃土千里,但人口增多伐木无度后,最终成为了黄土高原。</p>

而煤却是矿产,是天然形成,可以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资源。只是碍于开矿技术的限制,虽说从汉代就有了‘采煤’的记录,但烧煤取暖一直都属于小众方式。</p>

直到隋唐,煤才渐渐用的多了起来,而一直到宋朝,煤才彻底取代炭成为主流,号称‘家家石炭(煤),无一用薪(木材)者。’</p>

于是此时大唐正处在刚开始研究开采煤矿的时代,在煤矿的辨识与选择矿井位上,都还比较落后,只能开采极接近地表,甚至已经露出‘黑炭’来的煤矿。</p>

那么,对煤矿开采中可能会发生的瓦斯爆炸,自然是很难有认知的。</p>

想来并州最近刚发现了新的瓦斯含量高的煤矿,所以才会频频出现爆炸事故。</p>

“姜太史丞想到了什么吗?”</p>

李治见她问过是煤矿后,久久不语,陷入了沉思,就忍不住开口问询。</p>

这件事实在令他焦心。</p>

不光是为了那些‘太子德不配位,才有地动灾殃’的流言蜚语。更为了,那一次次炸矿,死的是一条条人命啊。</p>

皇帝从小就教导每一个儿子,将来到了封地要爱民如子。如今李治做了太子,天下就是他的封地,天下子民自然也都是他的。</p>

这样不明原因的一次次矿井塌陷与死亡,若能避免就好了!</p>

姜沃抬头对上太子罕见流露出焦虑的脸色,点点头:“殿下,我有些思绪,但还需要几日时间,去试一试。”</p>

送走了李治,姜沃就拿着刚攒够的筹子,买下了那本《古之燔石记——顺应时代的安全化煤石烧制、火药制备》</p>

她看着这个长长的名字:起初她并没有在意前半段,只在意后面的火药制备,然后有些心疼系统把这本书定价这么高,居然比医书还要高。</p>

可现在,她忽然意识到,系统是一分筹子一分货。</p>

这本书卖的这么贵,不只因为安全的火药制备珍贵——毕竟火药的基础方子在此时已经初步形成,在历史上,晚唐时,火药就应用在战场上了。</p>

姜沃意识到自己之前是有点买椟还珠了:这本书真正昂贵之处,可能并不在火药的制备上,而在前半段,安全化煤石烧制!</p>

她买下了这本昂贵的书。</p>

心痛!</p>

哪怕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必须买的,而且现在就火烧眉毛急等着用的知识,但当钱币流出去的‘哗啦啦’声音,并且伴随着系统的‘扣除一千权力之筹’的提示响起,姜沃还是忍不住捂住了心口。</p>

媚娘进门的时候,就见姜沃捂着胸口,不由一惊。走近一看,还见她眼底甚至有点隐约的泪光一闪而过,忙握住她另一只手试试温度:“怎么了?”</p>

姜沃反握住媚娘的手:“武姐姐,你以后多夸夸我吧。”</p>

她没忘记,她解锁的权力之筹获取方式三:上位者的肯定。</p>

姜沃在心疼中想:以后让武姐姐多肯定一下,尤其是二圣临朝和登基后,请她天天肯定,直接把系统给刷穿。</p>

媚娘先是一怔,然后柔声安慰道:“是不是你最近太累了,所以一时做岔了什么事情,被两位仙师说了几句?没事啊,咱们不哭不委屈。小沃就是最好的,以后我天天夸你好不好?”</p>

系统:……我举报,有人拿外挂刷分,想把我的薅秃。</p>

*</p>

这一夜,姜沃熬了挺晚,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p>

其中有些如何开凿煤矿的具体技术介绍,姜沃仔细看了一遍,就暂且放到一边去了——决定以后交给专业人士。因里头提到的什么‘排水辘轳’‘高低巷道’,“摇车”“纤绳”她都十分陌生。</p>

哪怕,几乎没有接触过。</p>

且这些高级的矿井技术,暂时也还用不到。</p>

最要紧着解决的事儿,便是矿井爆炸——姜沃认真看起了煤矿瓦斯爆炸那两章。</p>

原来哪怕宋代开煤技术极大飞跃,煤基本代替了炭的位置,也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矿井爆炸的问题。</p>

瓦斯看不见摸不到。</p>

对于这种时不时发生的爆炸,宋人也只能解释为煤矿深处藏有毒物甚至邪祟,挖不到就罢了,一旦挖出就会炸开。所以每一座煤矿开采前,一定都会祭拜天地神灵,以求庇护。</p>

直到明朝才渐渐摸清了大约是煤矿中有种气体易燃易爆,又逐渐与西洋接触,彼此借鉴技术,才有了挖洞用竹筒排引毒气的法子——因瓦斯较轻自然上升,从此矿井爆炸大量减少。</p>

姜沃立刻记录下来:此法排瓦斯难在认知,操作起来倒是没有难度,只需砍竹子挖洞排气就是了。</p>

不过,只有排气依旧不保险。</p>

姜沃在系统屏幕上点击下一页,居然看到了熟悉的英文名——戴维灯。</p>

戴维灯,即安全矿灯。</p>

矿井中黑暗,照明是必须得有的,但在电灯出现前,矿井里只能是明火照明。而煤矿里的瓦斯,一旦达到浓度,遇到明火就会爆炸!</p>

于是在电灯出现前,这几乎是一种无解的难题。</p>

矿井下,尤其是煤矿下因此而死的人实多。</p>

直到戴维灯的出现,极大改善了这种情况。</p>

戴维灯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普通的矿灯外面,围上一层细网眼的金属网——金属导热,可以把里头火焰的热量吸收掉,灯外热度达不到燃点,瓦斯也就不会爆炸了。</p>

系统把这项技术放在这里,说明这种灯并不难做,只难在时人没有相应的科学的认识,想不到这一层。</p>

姜沃在夜里睁开眼,望着帐子:果然,知识就是最宝贵的。</p>

有这样的知识,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细铁丝网,一个小小的改良矿灯……能救多少无辜的人命啊。</p>

*</p>

贞观十八年夏。</p>

将作监。</p>

阎立本依旧在画室作画,于少监正在外监察各部公务,只见一个小宦官飞奔而来:“太子殿下到了。”</p>

于少监诚惶诚恐去迎接,只见太子并非自己来的,身后还跟着姜太史丞。</p>

于少监连忙把两人迎到正堂里去,令人上凉茶和酸梅饮,然后小心翼翼问起太子殿下有何吩咐。</p>

太子只是颔首,言简意赅:“于少监直接听姜太史丞的就是。”</p>

于少监转向姜沃,做洗耳恭听状。</p>

“姜太史丞要缝隙极细的铁网?”于少监追问道:“敢问姜太史丞,是要做什么用呢?要多大的铁网?孔眼又要多小呢?”</p>

下意识追问过后,又觉得失言,连忙抬手,与对面的太子殿下和姜太史丞拱手致歉,又特意向太子道:“非下官想要探知密事,而是,这,铁块铁板易得,铁丝网的模子却要现做,又要做拉丝板,铁丝粗细如何,大小如何,是否要留出活扣……都得问清才好做。”</p>

姜沃拿起带来的一盏提灯。</p>

于少监方才就奇怪,太子殿下怎么还带了少见的外头粗使提灯来——这种灯,宫中人巡夜都不太用的,倒是像,像是矿工们用的灯!</p>

于少监想起近来有传闻,太子为晋王之时的封地并州,近来屡屡出现矿井塌陷伤亡之事。</p>

传言还道是太子德不配位,以至于上天示警,生地下戾气,炸毁矿场,损伤人命。</p>

再加上春日狩猎时,皇帝曾亲口夸过‘吴王类己’……</p>

于少监把这些朝堂盘根错节之事在心里略微一滚,就觉得惊心。</p>

但见流言之中的太子倒是依旧淡然安闲坐在一边,不由叹服太子殿下虽年轻,却很沉稳。</p>

姜沃没管于少监在想什么,直接问道:“于少监可见过这种外头最常用的矿灯?”</p>

于少监连忙点头。</p>

“自太子提起矿中忽然坍塌之事,我心中总是记挂。终夜有一梦。梦中矿井中人提的便是改过的矿灯。”</p>